【云南成人高考】專升本復習資料語文--《燈下漫筆》(重點課文)
《燈下漫筆》(重點課文) 《作家作品》 魯迅,本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18年在《新青年》開始用魯迅筆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主旨》 本文時代背景(重點,是掌握本文的一把鑰匙) 本文發表于1925年,正是北伐戰爭的前夕,當時國內階級斗爭極為激烈。反動的文人為了阻撓青年投身到革命運動中去,就一再引導青年人鉆進“故紙堆”去欣賞中國的歷史。針對反動文人的這一企圖,魯迅先生寫作了這篇雜文。 本文通過對中國歷史的反思與剖析,對中國現狀的揭露,指出中國歷史的黑暗,現狀的殘忍,號召青年創造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疑難詞句》 1、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這個太陽什么時候滅亡,我和你一起死。) 2、到現在還為我們愛國者所自栩。(自栩:自夸。) 3、常有兵燹。(兵燹:戰亂。) 4、因此受了蠱惑。(蠱惑:迷惑。) 5、萬姓臚歡。(臚:傳告。) 《課文串講》 全本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民族心理的角度,剖析中國歷史。 第一層:(1——4自然段)寫辛亥革命后,金融動蕩,鈔票貶值。百姓用高價兌現銀元,明知吃虧,還滿心高興的生活實例,引出:中國人“極容易變成奴隸,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 揭示了國民的思想弱點,即容易茍安,滿足。 第二層:(5——11自然段)分析了被壓迫的中國民眾安于被奴役地位的思想產生的歷史根源。指出正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愚民統治,造成民眾的奴性十足的民族心理。把歷史形象地概括為兩種時代,揭示出“太平盛世”的真相。 第三層:(12——14自然段)揭露復古主義者的本質:向往做奴隸的地位,是民族心理在作祟。號召青年創建第三樣的時代。 第二部分,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中國的現實,剖析中國“固有文明”的實質。 第一層:(15——17自然段)通過一個日本作家的文章展示帝國主義對中國固有文明別有用心的贊頌。用現實和歷史的事實揭露洋人贊頌的固有文明實際是“中國人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獻于征服者的大宴”。 第二層:(18——20自然段)分析中國固有文明的核心是封建等級制度。 第三層:(21——23自然段)揭示中國固有文明的內涵,就是保古守舊,茍活偷生。帝國主義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目的,就是反對中國現代化。結尾發出“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宴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青年的使命”。 《學習要點與難點》 1、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論點: 對廣大人民來說,歷史是“想作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兩者的交替循環。 2、本文第二部分的中心論點: “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宴的廚房。” 3、本文兩部分之間的聯系。 兩部分互相聯系,對應統一。 第一部分,從民族心理的角度,探討了中國的歷史;第二部分,從民族文化的角度,探討了中國的現狀。兩部分互為因果(重點)。因為歷史與現狀,心理與文化都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因果。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365clothes.com/yuwen57/4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