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函授本科】考試復習資料語文--精講班-藝術手法
藝術手法 六、藝術手法 1、抓住主要特點,突出人物形象。 這篇傳記通過上郡遭遇戰,雁門出擊戰,右北平之戰,從衛青擊匈奴四個戰役以及細節描寫刻畫了西漢名將李廣的形象。文中抓住李廣最突出的特點,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著力加以描寫,使人物形象極為鮮明。作者用精細的筆觸,繪聲繪色地寫下了四個完整、生動的戰斗故事。這四個戰斗故事分別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李廣的超人的膽略和勇猛善戰的精神。 這四則故事表現了李廣作為一個將軍在臨敵應對、指揮戰斗上的超絕的軍事才能和他堅定勇猛的個人品質,但遠沒有表現出李廣的全部性格特征,李廣的高尚的品格和高潔的人格,主要還是通過細節描寫表現出來的。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是《史記》人物形象刻畫的又一重要特色。《史記》中的細節描寫,真實、生動、活潑、形象,具有極強的表現能力。我們來看《李將軍列傳》中的幾個細節描寫: 第一個是: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這個細節表現出李廣力大勇猛,為后文寫李廣年老猶請兵作戰提拱了可能;更射之不能復入,也表現出李廣在面臨危急情況時能發揮出更大的潛力;李廣射虎,即表現出他有恃勇無畏的英勇豪氣,又表現出他為鄉鄰除害的英雄俠義,為李廣死后,“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埋下伏筆。 第二個細節: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廣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這個細節描寫,活生生刻畫出一個平易近人,惜兵如子,而又忠厚老實的將軍形象,正因為李廣平素對士兵關懷備至,所以后來被左賢王十倍于己的軍隊包圍時,將士才會舍生忘死地和他一起浴血殺敵,雖死傷過半卻仍能堅持到底。 (2)用對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運,豐富人物的形象。 全文在處處寫李將軍事跡的同時,也記錄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強烈的反差和對比。作者在步步深化和豐富李廣這個人物形象的同時,也將李廣的悲劇命運逐步推向了高潮。為了使李廣形象富有立體感,文中引用漢文帝的贊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賦予的“飛將軍”稱號,從側面烘托來表現李廣的才干。文中多次運用對比手法,通過他人與李廣的對比,刻畫人物的性格,幾處對此,依次如下: 二是與程不識的對比。二者都是名將。程治軍嚴謹。李治軍簡易,士兵多樂于跟隨李而苦于跟隨程。匈奴也更懼怕李廣,這對比寫出了李廣治軍特點和所以得到士卒擁戴的原因。 三是與李蔡的對比,李蔡不過是下中等人物,名聲遠不如李廣,然李蔡得以封侯位至丞相,李廣卻長期遭受壓抑,這一對比,極有力地揭露了朝延的賞罰不公賢愚不分,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和對李廣的深切同情。 (3)用克制、含蓄的敘事筆法,表達深沉、強烈的愛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觀認識。 全文沒有雕琢的詞語,也少有激昂慷慨的議論。但在那看似平淡的敘事之中,卻蘊藏極大的感染力和作者獨有的評價。如,在“匈奴大入蕭關”時,漢文帝可惜李廣的生不“遇時”,很有意味,引用其語也包孕對漢文帝時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評。在文章結尾李廣“引刀自剄”后,寫道:“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這里沒有議論,沒有抒情,而作者對李廣的贊揚、同情,以至悲憤和辛酸,都蘊含于敘述之中。 (4)語言通俗,極富文采。 通俗是《史記》的語言特點之一。本文“太史公曰”就引用當時流行的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贊揚李廣,說明他的厚重木訥般的忠實心腸感動了天下人。含義深刻,用語貼切,富有生活氣息。又如,文中的遣詞造句,句式靈活而多變。句子可以長到七八個字,也可短到三兩個字,甚至一個字。寫李廣與匈奴的遭遇戰,因寡不敵眾,全軍震恐。這時李廣鎮定自若,號令全軍向匈奴軍逼近,以示壯膽。“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十六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365clothes.com/yuwen57/4439.html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一是,與匈奴射雕者的對比。匈奴射雕者射技高強,傷中貴人,殺其騎將盡,李廣親自射匈奴射雕者,殺其二人,活捉一人,通過對比,刻畫李廣的射技更高強。聲明:
云南成考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