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成人高考】專升本復習資料語文--精講班-從 軍 行(其四)
學習重點 四、學習重點 1、這是一首田園詩。 2、全詩抒寫歸隱田園后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認知“心遠”是全詩的詩眼,體會其中適意自然的人生哲學。 3、詩中情景交融的自然天成特點。 4、詩中“而”字的轉折意味和“見”字的無意心態。 五、內容講解 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起首四句為第一層。“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詩人不經意地在與你談話,然而,那內涵、那滋味卻又是相當豐富的。首先,它蘊涵著詩人對田園生活深深的喜愛。“結廬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車馬之喧的侵擾,這里滿含著詩人對人境之喧鬧、官場仕途的厭惡和對安靜田園之贊美;其次,詩人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一矛盾狀況所作的解答,是“心遠地自偏”,這里面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只要“心遠”,就自會去尋求偏遠之地,從而達到無車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遠”,無論地之實際上的偏遠與否,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這與佛教思想特別是禪宗境界已很相似,表達出詩人的“忘世”心態。 中四句為第二層,這四句頗有“物性即我”的深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對上句“而無車馬喧”和“心遠地自偏”的坐實。它不是抽象地論證,而是由虛入實,信手拈出詩人田園生活的一個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審美意義的場景,給予了最完美、最藝術而又最自然的表現。詩意深醇,卻又元氣渾成,融和沖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絕唱!蘇東坡對此曾有一段精彩評論:“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采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此未可于文語句間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覺一篇神氣索然”(《竹莊詩話》)。在宋代,陶詩此句,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與“見”雖字義相同,卻有“有意”與“無意”的細微區別,大概自蘇東坡有了這段精彩的分析之后,“望”字遂罷。此二句,除“采”、“見”兩個動詞,悠然天成,趣閑累遠,其余動詞,“菊”、“東籬”、“南山”等,亦無不佳。以至于這些物象以后成為田園、歸隱與情趣高雅,不同凡響的象征物,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構成。它們初看上去,如此隨意散緩,但如細品,則滋味無窮。 詩人采菊東籬,有如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著大自然美妙的畫面,那里一定有著清清的泉水,奏著莊嚴的天籟,那菊花一定散發著醉人的芳香,使詩人陶然欲醉,意與境會妙不可言。悠然之間,詩人舉首展望,遠遠的廬山映入了眼簾,這時,詩人才發現,天色已是傍晚,一層淡淡的暮靄籠罩著遠處的山景,使它更具綽約朦朧之美,在這絕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飛鳥們結伴而歸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處了詩人對“山色日夕”的感覺和體會,發人聯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為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同時,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種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有時詩人主觀之自我。它是"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那只倦于車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飛鳥吧! 末二句是第三層 末二句是第三層,大有“美在無意識之中”的深致。結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實化虛,以虛涵實,妙極!就其思想來說,當源于莊子:“辯者也,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詩人說自己從大自然里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生之真諦,但又感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當然,也無須用言語表達。詩人由“欲辯”而達“忘言”,這也是一種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藝術而言,它涵蓋了更多的,更豐富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容,各中滋味,就留給讀者自己品味了。 六、藝術特色 (一)、情、景、理渾然交融 1.前四句主要闡述“心遠地自偏”道理,但其中也不會寫客觀之景與抒主觀之情,在景與理結合的背后包含了作者樂于隱居的一往深情:這里的“景”是個大環境——“結廬在人境”,“情”是超塵脫俗的心理感覺——“而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365clothes.com/yuwen57/4449.html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解答。聲明:
云南成考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