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成人高考】專升本復習資料語文--精講班-燈下漫筆(續)
燈下漫筆(續) 15、魯迅先生尖銳地指出“轎夫(老百姓)如果對坐轎的人(統治者)不含笑(作亂的人),中國也早已經不是現在的中國了”。 那么有“不含笑”的“轎夫”嗎?作者又是怎樣評論這些作亂的人呢? 明確:有,如黃巢、 張獻忠等; 他們使百姓“受意外的災殃”,“將奴隸規矩毀得粉碎” ,“給‘主子’清道辟路”“為圣天子驅除云爾”,總之魯迅對他們也持批判態度。 四、本文的感情基調 對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對封建歷史的憤怒批判,對現實復古主義者的無情抨擊,對青年的熱切呼喚;對中國未來社會充滿必勝的信心,全文將憤怒、同情、批判、諷刺熔為一爐,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五、魯迅雜文議論感情化的特點 (1)在無懈可擊、無可辯駁的邏輯的論證中,鮮明地保留著感性的美感特點,將議論與敘事、描寫、抒情融為一體。把人們心靈的特點放在歷史與現實的坐標點上,加以考查、議論、揭破,不僅見其真,而且見其深。例如作者將中國歷史劃分為兩個時代時,表面作一個科學的論斷,但作者的內心卻是洶涌澎湃。 (2)議論以作者的感情為內在的邏輯和動力,不僅給人以理性的說服,而且給人以感情的感染。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強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認識,促使作者奮筆疾書,換銀后,現銀沉重,心情更為沉重。 (3)議論而不作結論,只是用特定的藝術境界去喚起讀者對結論的相像、思考,給人以意在言外的無盡回味。含蓄而不晦澀,概括而不抽象。它們作用于讀者的,不光是理性,還飽含著作者的感情,讓人們不僅從理性分析中而且從具體的感受中引出結論來,讓人感悟作者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理性認識和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濃厚的感情色彩。 六、分析重點語句 1、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作者為什么說“極容易變成奴隸”?為什么成為奴隸還“萬分喜歡”?) “極容易”說明中國“亂”是長期的,“治”是短暫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隸而不得”;他們把奴隸當作一種奢望,甚至是一種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統治者滿足了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們自然就“萬分喜歡”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讀的《鑒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國古”的中華,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玩藝(“這一個小玩藝”是指什么?) “這一個小玩藝”是指“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也指后文所說強盜官兵反復爭奪天下歷史總陷入“一治一亂”的循環怪圈之中,老百姓總是在“奴隸”和“下于奴隸”兩途中命運之間反復掙扎。 3、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有如元朝定律……因為他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重點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段假設性的心理分析與論證:人突然陷于“亂離人,不及太平犬”時,而又突然得到“等于牛馬”的待遇,盡管“不算人”也會“心悅誠服”的。作者這段話是通過打比方,憤怒抨擊封建暴政,暴露國民的奴性人格,諷刺所謂的“太平盛世”,不過就是一個百姓“略等于牛馬”的時代,至多是一個“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關鍵詞語是“羨慕”“嘆息”“心悅誠服”“ 恭頌”。 4、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聯系課文和你現有的知識,說說對“‘人’的價格”的理解) “人’的價格”的內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強盜官兵的愚弄,不再淪為牛馬,甚至不再是奴隸,而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充分享受做人的資格,獲得做人的尊嚴和自由,實現當家作主的夢想。 補充:魯迅“立人”的思想: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第一次提出,立人的根本在于“尊個性而揚精神”,人的個性生命的精神自由,是人之成為人的價格的唯一標準。只要人還處于物質的,特別是精神的受壓抑狀態,沒有獲得個體的精神自由,人就沒有根本走出“奴隸”的狀態。并且在中國封建家族式的結構中,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人人都互相壓抑,所以魯迅的立人尤為重要。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365clothes.com/yuwen57/4433.html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解答。聲明:
云南成考交流群